兰州高铁学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转折点
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20世纪末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跌宕起伏,先后出现了5个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密不可分。 下面就让兰州高铁学校的老师来为大家整理一下观点。
(1)第一个转折点是1996年。1996年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开端,原先由国有企业开办的学校包括职业学校转交给地方教育部门管理,标志着旧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学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例如,1997至1999年间就有超过600所中等职业学校关闭,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减少了75万人。
改革前,进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开办的职业学校意味着毕业后有一个稳定的好工作,许多初中高中的优秀学生甚至放弃了将来上大学的机会,情愿选择这样的职业学校。改革后职业学校不再是中学毕业生的好出路了。
(2)第二个转折点是2000年。2000年是改革开放后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最糟糕的一年。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的普通本科教育扩招本意是为了缓解经济中的就业压力,但是扩招速度相当快,大学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1亿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2.75亿。这对职业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原本可能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纷纷选择考大学。2001年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人数降到最低点。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从1998年开始发展。但是毕竟是初期,大学尚不清楚怎样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原来的高等职业学校也面临着重组。因此,可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占有优势地位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最艰难的时刻。
(3)第三个转折点是2005年。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次出现了民工荒。这种民工荒实际主要是技工荒,2005年开始蔓延到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农民工的工资低、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较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江三角洲的工业迅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幅提升。但是技术工人的供给不能满足这些需求,导致劳动力市场上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大于1,极大加剧了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紧张程度。职业教育开始迎来发展的春天。
(4)第四个转折点是2009年。2008年末2009年初,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许多企业减产甚至破产,大量农民工返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到2008年11月底返回中西部家乡的农民工达到780万,占农民工总数的6.6%。2008年还颁布了《新劳动合同法》,促使劳动工资率上涨。过去依赖微薄利润生存的民营、台资和外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无力提高工资,于是越来越多转入中西部地区,为返乡农民工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第二代农民工不满意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条件,他们纷纷选择留在家乡或者到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中谋生。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并无一技之长或者只掌握较低的技术技能,于是中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5)第五个转折点是2014年。2014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经济进入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的增长。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积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华山教育集团·轨道交通运输学校)为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学校开设有铁道运营专业、国际邮轮专业、汽车工程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3D打印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烹饪与酒店管理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