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体制改革十周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飞机出行。每天,在我国繁忙机场,都有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旅客抵离,确保他们的安全出行是民航的头等大事。记者从广州白云机场了解到:10年前,白云机场安全应急预案每年都要启动24次~26次;随着白云机场转场运行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安全应急预案的启动次数逐年减少,到2010年时仅为4次~6次。安全基础日益牢固、安全管理水平逐年提高的白云机场,可以说是**民航机场10年来的一个缩影。
在2004年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随着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多航站楼、多跑道等新型运行模式的不断涌现,我国民航机场的安全水平也不断提高。
成立10年来,云南机场集团公司积极从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通过实行全省机场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发挥集团管理、统筹规划、集群效应的优势,合理配置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标准制度,科学协调地发展。这种模式极大地激活了云南机场的各类生产要素,为机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集团年旅客吞吐量由2004年的1270万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4000.5万人次,年运输起降由12.06万架次飙升至35.7万架次,形成了机场主业、非航空产业“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机场属地化改革10年来,**机场形成了多种成功的管理模式,云南省机场管理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经历了属地化改革后,机场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在管理、投资、运行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前所未有的活力被激发出来。
当下,机场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承载旅客完成位移的交通中转站,它还是具有包括购物、餐饮乃至休闲娱乐等更多功能的超级购物中心,是见证产生诸多情感、情绪的大客厅,是承载城市经济腾飞、转型升级的一扇门。所有这些复杂功能得以实现,都离不开机场建设从一开始打下的基础。
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个10年,国内机场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机场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它既为更多的旅客选择航空出行提供了条件,也通过自身功能的不断提升完善,让越来越多的旅客在机场留下了美好的体验。
要开放修机场,要想强上民航。如今,这样的思路在各地政府发展区域经济、进行城市建设中早已达成了共识。近年来,许多省(区、市)政府把机场建设摆在了优先战略地位,为机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运行环境。
这些显著的变化恰恰体现了当年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2003年,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在机场建设和管理方面,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个10年,在各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机场充分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自阿拉善通航以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的牧民们也可以坐飞机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为现实了。”阿拉善盟常务副盟长魏国权激动地说。
通勤机场建设,阿拉善的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政府专门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等群体提供了福利票。此外,提前购票也只需200多元。阿拉善所辖3个旗(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的通勤机场开航半年多以来,这里实现了旗旗通飞机的梦想,普通百姓正在逐步受惠于机场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完成10年以来,像阿拉善机场这样的中小机场,为促进区域的社会发展,展示城市形象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统计,按百公里服务半径或1.5小时车程距离计算,我国民航现有机场覆盖了**内地77.7%地级以上城市和76%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盟、地区首府。伴随着机场大发展的,是**百姓的生活水平正在迈上新台阶。机场的建设发展,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也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航空保障能力的需要,而这些方面都彰显了机场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
在经历了管理体制改革后,各地机场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在安全、效益方面不断创造着新纪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机场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机场文化的内涵。先进文化不仅引领着机场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通过机场这一窗口,向世界展示着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