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学校图片简介
【学校简介】
学校座落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下,南水北调取水源头丹江口市右岸新城区,现有教职员工24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130人,“双师型”教师80人。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先进,服务功能齐全,是求知学艺的理想之地。建校40多年来,已向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中专毕业生2.5万余人,开展各类培训3万多人次,目前在校生近4000人,年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余人。一大批学员成为党政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企业家,由此学校被誉为鄂西北地区的“黄埔军校”和“人才摇篮”。
【历史沿革】
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原十堰农校)创建于1966年,迄今已有39年有历史,期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农业部、省教育厅先后进行了五次办学条件和水平的评估,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名称共发生了八次变化,在跌宕起伏中走出了一条自我积累和发展壮大的道路。
第一阶段:1966-1973年,属于早期动荡阶段。从房县红塔公社建校到落户于丹江大坝右岸,八年间四次搬迁,两次合并。
第二阶段:1974-1991年,属于奠基创业阶段。依靠“八大金刚”白手起家,历经17年愚公移山,艰苦奋斗,使学校得以生存和延续。到1991年,各种固定资产总值260万元,当年两次评估分别获B等二级和办学条件基本合格等次。
第三阶段:1992-1997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抢抓历史机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求生存,以规模促效益,以质量促发展”的办学思想,制定并实施了“1235”综合改革工程,使学校步入超常规、大跨度的发展轨道,到1997年底,专业设置、在籍生规模、固定资产总值、房屋建筑面积、职工年薪收入等五个方面翻了几番,1994年被省教委评估为办学条件合格学校,1997年又跨入办学水平A级学校行列。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属于结构调整与功能创新阶段。从98年开始,实施“名牌战略”、“外向型办学战略”,大胆调整教育结构,积极进行办学体制创新,扩大办学功能,使学校在困境中稳步发展。2001年5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重点评估中,跻身于省部级重点中专的行列。
【师资力量】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十堰市乃至中西部地区培养中高级农业科技与信息技术人才的的教育培训基地,1966-2004年,共培养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4800余人,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占地284亩,其中校园面积82亩,实习基地面积202亩。现有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52000m2,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3223m2,行政办公用房2400m2,学生宿舍面积12190m2。现有固定资产总额3050万元(不含土地等不动产),其中教学仪器设备331万元,各类图书藏量10.5万册。校现有教职工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6人(专任教师121人),按职称划分:副高职称30人,中级职称50人,助理31人;按学历划分:本科83人,专科30人,硕士8人。
【教学理念】
学校秉承以“以服务经济为宗旨,改革创新为动力,就业安置为导向,素质教育为重点,能力培养为核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和“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企业欢迎,让社会满意”的服务理念,开设有信息(其中计算机为省级重点专业)、机电、生物(其中园林工程、畜牧兽医为省级重点专业)、空港、人文共五大类二十多个专业,学校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海南和武汉等地设有就业安置办事处,并与格里、华为、美的、富士康、精诚、创维、海尔、洲信等大型企业集团签有“订单培养”协议,确保毕业生100%零风险、高薪资就业。目前,学校正抢抓全国职教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方针,朝着创建“办学一流,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示范性中职学校的目标阔步前进!
【学校图片介绍】